49岁再出发,选择CMA突破提升
大家好,我叫王亚平,49岁,在广东工作已经超25年。我曾在欧美企业、港资企业、台资企业、民营企业都有过不同的工作经历,从事过普通职员、业务员、会计、财务管理等不同工作。
本人是非财专业毕业,机缘巧合下有幸成为了财务工作者。由于工作需要和岗位竞争,在2010年前,我通过周末班学习获得了本科学士学位和MBA硕士学位,会计专业资格,通过了会计中级。曾经报名过CPA,但由于CPA题量和强度大,没有参加机构培训,几次考试不理想,很遗憾没有坚持最终选择了放弃。
回望过去二十几年的工作,我的财务职业生涯从最初的普通会计到后来的财务分析,再到现在的财务管理,工作上需要理解的知识日新月异,岗位竞争也是异常激烈。特别是这两年世界经济整体环境下行,中国企业出口业务急剧下滑,企业在降本、提效、风险管控等情景上的需求越来越多,使得我这个年龄也不得不再次通过学习来武装自己。
通过身边同事和网络,了解到CMA是业财融合的管理课程,相对于有一定管理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来讲,CMA是一门专业知识结合实践,能帮我们在业务能力上实现较好提升的课程。从后续我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来看,选择报读CMA是非常正确的选择。
(优财学员 王亚平)
CMA的系统学习助我从容应对工作难题
通过CMA P1、P2的学习,首先我对财务报表的左右上下结构、财务指标、数据关系,能更加清晰简洁地理解和贯通。
如:杜邦分析,通过权益资产收益率,拆分为 净利率*资产周转率*权益乘数,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效率、业绩和财务杠杆的总体情况。再结合比较行业或标杆企业的财务指标,能更好的发现企业经营上的差距,从而有机会挖掘企业的成长空间,来最大化提升企业股东收益。
其次,通过差异分解的学习,让我丰富了对标准成本、预算管理的知识面,更好的理解效率差异和耗费差异的区别和应用。在企业固定预算、弹性预算、部门绩效、项目绩效等实践工作中,能很好运用这些差异来分解业绩变化的细分因素,从而有机会帮到公司、部门进行业绩提升,同时也提高了财务分析的工作效率。
还有投资决策中的净现值法、自制和外购的决策、本量利模型、定价决策、企业风险和规避方法、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冲突应对流程等等,这些知识都是企业现实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管理事件。
有了这些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,再面对企业实践案例时,没有了之前那种不知所措、犹豫不决的心态。取而代之的,先在头脑中寻找CMA的相关知识点,通过对案例定性、定量的分析,很快就能相对准确地给出解决或应对建议。
大龄备考不易,需要方法+坚持
说实话,以我现在这个年龄再来跟年轻人一起学习一起考试,实属不易。因为记忆力、专注力、工作和家庭时间的分配上,都需要十足的勇气+坚定意志才能应对挑战。
我很高兴我能在CMA这个大家庭,特别是班主任陈春芳老师的细心指导和热情鼓励下坚持了8~9个月的紧张学习,平均每天付出2~3个小时的听课和习题时间。
学习的过程伴随着很多次想要放弃的时刻,尤其是每门课在前面1~2个月听课+平时章节做题练习时,会感觉到知识点多、杂、乱,无从下手,经常在公式、概念、关键字等知识点上吃亏。但只要坚持下来,并把知识点不断总结、连贯串通、反复练习,就能把知识较好地梳理清晰。当你胸有成竹,心中有数时,考试的信心自然培增!
最后,再次感谢优财的所有授课老师,班主任陈春芳老师,考试群中的答疑老师,精讲、串讲的杨晔、王谦老师,还有群中踊跃解答的同学们。是这个大家庭,如火如荼、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,众多良师益友的影响,让我坚持了下来,并获得了如期的收获和成绩!
同时,也非常期待优财CMA的后续课程及相关培训,谢谢!